我的舅舅
注:这篇帖子大概2007年左右写的,一晃二十年又过去,舅舅已经去世八年,享年86岁。
舅舅旧时是上私塾的,练的一手好字。虽是个农民,但相当儒雅,好养花。农忙时种地,春节时写对联,平时则卖花,听妈说在当地人缘很好。母亲说当年家里筹钱取了我的第一任妗子,嫁过来以后发现人家整天闷闷不乐。舅舅问了原因,才发现人家早有相好,只是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才嫁到马家。舅舅征求了她的意见,让她和自己相好去过了,彩礼也没往回要。这在当时是相当民主的事情。舅舅待人接物可见一斑。
回家爸爸说舅舅今年春天到我家来了一趟,还写了幅中堂,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了。拿今年写的字和家中舅舅九九年写的一比。发现今年的字无论间架或者笔画,都透着一些呆板和呆滞,少了一些灵气和精神。看得我竟然有些黯然,不知不觉,舅舅已经八十高龄了。
我只和舅舅有过四次见面。第一次是我刚出生的时候。那时候我们家下放到沂蒙山区一个偏远公社的村子里,翻过种满桃树的大山就是另一个地区另一个县了,公共汽车也不通。母亲时年四十了,奶水不足。父亲的工资停发,靠母亲的工资养活四个孩子,牛奶是不敢奢想的。舅舅听说了,就买了个奶羊,赶了三百里地给我送来。一个羊在当时是弥足珍贵的,至今我还记得健康的我四岁时候还躺在床上抱着奶瓶喝奶的情形。
后来父亲碰到一个学生家长,听说舅舅送羊的路上碰到了大雨,人淋的有点病,羊也死了。舅舅曾经在他家住过几天,还曾托这个家长又买了一只奶羊。而这些,舅舅从来没和我家人提过。
舅舅总是在我家发生困难的时候默默的伸出援助之手,这种援助是发自内心的。能帮上多大忙并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他倾注了多大的心力来帮。
外公外婆去世的早,母亲是跟着舅舅和妗子长大的。在那时候的农村,舅舅还是让母亲读了书,外出工作,直至嫁人。结婚的时候母亲没有任何的嫁妆,只打了个小包袱。舅舅说:别人陪嫁都多,我们都供了你读书,有个工作就比给你个小牛犊都好,你别不高兴啊。现在我妈经常说起这些事情来教育我们,说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。
蓦然回首,往事竟然历历在目,如眼亲见。而转眼这些长辈们都已至耄耋之年。多陪陪这些长辈吧,听他们讲一些过去的故事,尽自己的一份孝心。
愿天下老年人幸福安康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