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開讀錢穆先生之《國史大綱》,其寫作手法和偏重點與吾先前所讀之教本頗有不同,令人為之眼前一新。雖成書于抗戰初期,然對當今之社會亦有指導意義。

一、 當信任任何一國之國民,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,對其本國以往歷史,應該略有所知。(否則最多只算一有知識的人,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。)

二、 所謂對其本國以往歷史略有所知者,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以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。(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,不得雲對本國史有知識。)

三、 所謂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,至少不會對其本國以往歷史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。(即視本國以往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,亦無一處使彼滿意。)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以往歷史最高之頂點,(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。)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,一切推諉于古人。(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。)

四、 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備具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,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。(否則其所改進,等於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,對其國家自身不發生關係。換言之,此種改進,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征服,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減,並非其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皇。)

就其前論而言,吾以爲研讀時有兩點應值得注意與品味。吾中國之實情與歷史發展與西人大異,自秦以來,綿延幾千年,自有其内涵與精神在。目前所謂變革,切忌一切照搬,尤其文化。否則中國則永隨西人之後,而失去自我之民族意識,淪爲永效仿者甚至奴隸矣!此其一也。

前論中強調中國歷史之演變,乃以和平為主體;西歐之演進,乃以鬥爭為基調;此論調與吾輩自小所受教育則完全背離。擧對農民起義的看法為例:以往受教育定義為起義,為進步之擧;該書則視爲叛亂,為阻礙歷史進程!此其二也。

孰對孰錯,自各有説法。允許有不同觀點之存在,則應為一大歷史進步也。

讀前論畢,做此記;一則整理思路,研讀正文;二則推薦諸君,願同好者易讀之。

特摘錄前言如下,共勉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