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相信大家都知道粮食局,粮食局在一完小和文化馆南面。我不知道多少人知道菜组和肉组,记忆中的菜肉组是在粮食局南面那条路和湖西路交接的地方。认识人的话,可以恩惠性的卖些新鲜蔬菜和肥肉,不认识人就你就吃老帮子白菜和瘦肉吧。没错,肥肉瘦肉没写反。那时候肥肉去炼油然后出口了,再加上群众的肠子缺油,所以都想要肥的。

后来国营的肉组菜组很快消失了,但粮食局持续了很长时间,那是一个曾经的神话。

我能记得大人们拿着粮本盘算粮和油怎么买,怎么吃的问题。我也曾好奇的质问他们为什么我只有18斤粮食而他们有30斤。父母给我的解释是小孩长一岁给加一斤,直到27斤为止。如果考上初中,才给加到30斤,如果一辈子考不上初中,就一辈子比人少吃3斤粮食。听得我很恐惧,古人诚不欺我,书中自有千钟黍,一定要好好学习,考上初中,争取去粮局。

可惜我不属于粮局,我属于在粮局门口排队,面露菜色,东张西望等开门的那个。等排到自己后,哆哆嗦嗦掏出粮本,递上比我个头还高的柜台。我没去过解放前当铺的柜台,据说那儿的柜台是最高的,反正我觉得这个柜台不低,给我一种压抑感,也会令里面人的身份倍增,需仰视才见。过一阵子,里面会啪的盖一个戳,然后粮本被扔出来。然后我掏出自己干瘪的面口袋,兜在柜台外几个大漏斗中的一个上,眼巴巴的看着工作人员普通一声把一口袋面倒在漏斗里,顿时觉得手中一沉,面口袋立刻膨胀的像吹饱气的猪尿泡。然后我抖抖面口袋,再使劲的拍拍铁皮漏斗,使粘在上面的少量面粉全部掉到我的口袋里,小心的扎好,用小车推回家。

我没挨过俄,不知民间疾苦,所以也没觉得粮局哪儿好。小时候我常想,为啥大家都要进粮局呢,难道是因为粮局篮球队厉害?直到看到李斯的故事。李斯上厕所的时候看到厕所的老鼠面黄肌瘦,见人就逃。在粮仓里看到的粮仓的老鼠吃喝不愁,还没人骚扰。李斯叹道:"

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,在所自处耳

“。哦,原来是大家都想当粮仓的老鼠啊,牛逼不牛逼不在你是不是有学问,有品德,而在于你是不是在"体制内”。

事易时移,现在的粮局已经没落了,因为体制变了,供给制取消了,体制内变成了体制外,人还是那些人,却没人再羡慕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