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途历险二三事 小偷

“人在江湖漂,哪能不挨刀”,行走江湖十几年,总有些惊心动魄的事情发生。有些事情以后可能不会发生,而且,我也不希望它们再次发生。

长途汽车上通常是行骗和作案的高发区。记得那是刚出道不久,从家到学校的路上。我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牛仔包,里面主要是换洗衣服,现在想想加起来应该卖不了五百块。而真正的宝藏藏在鞋子里,鞋垫下面有食品袋包住的小包,里面是五百元钱,两只脚加起来一千块,是我一学期的生活费。一个月花一百五,每年我总能剩下两百快作为旅游的川资。别忘了,我是个喜欢"江"“湖"的江湖人士。

送瘟神

绿水青山枉自多,华佗无奈小虫何!

千村薜荔人遗矢,万户萧疏鬼唱歌。

坐地日行八万里,巡天遥看一千河。

牛郎欲问瘟神事,一样悲欢逐逝波。


主席这首《送瘟神》说的是消灭血吸虫。我成长在北方,血吸虫倒是没见过。今天bbs里神侃,说起蛔虫。同年代的人大都有得蛔虫病史,80年代成长的小孩则没有太多概念。回首往昔,对比今朝,发现虽然有种种的不如意,人民群众的医疗和生活还是在不断提高的。为了讴歌共产党的英明领导,为十七大献礼,同时给青少年忆苦思甜。我姑且舍弃一张老脸,挖掘出自己的龌龊事,请您安静的坐在电脑前,静心听我讲那过去的事情。

下文含有恶心场景,抵抗力差的请自行离开。

单县80年代 配给

我相信大家都知道粮食局,粮食局在一完小和文化馆南面。我不知道多少人知道菜组和肉组,记忆中的菜肉组是在粮食局南面那条路和湖西路交接的地方。认识人的话,可以恩惠性的卖些新鲜蔬菜和肥肉,不认识人就你就吃老帮子白菜和瘦肉吧。没错,肥肉瘦肉没写反。那时候肥肉去炼油然后出口了,再加上群众的肠子缺油,所以都想要肥的。

后来国营的肉组菜组很快消失了,但粮食局持续了很长时间,那是一个曾经的神话。

岁末年初

年轻时的岁月,过得总是那么漫长,总是盼着长大。记得上初中的时候,还是八十年代末。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,和同伴讨论21世纪是什么样子。第一条件反射是实现了四个现代化,必是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。接下来回到现实,掐指算算,那时候就已经25了。25岁是什么样子?早已结婚生子了吧,老婆不知道是什么样子。。。

接下来的十几年日子过得飞快,就像坐在每天上下班的公交车里,一直迷迷糊糊的在打盹,忽然司机一个急刹车惊醒了我,睁眼发现已经坐过了站。

万里月光

今天夜里颇不宁静,战斗机在天上一圈圈的飞来飞去,加上晚饭吃的有些肚涨,外面又亮堂的很,便想独自去外面走一走,享受一下这万里月光。

公园面积不大不小,约为一万平米左右。东西窄,南北长,倒不如说是绿化带更确切一些。绿化带被一条马路分割成两块,北面是一层层的高台,水泥结构,上面有喷水池,算个广场,有些象中山陵和金字塔的混合体;南面主要以池塘和树丛为主题,有鱼有鸟,算作园林,只是没有苏州园林精致,少一些遮遮掩掩的感觉。

作家

作家并不希罕,我们家就曾经出现过一个半。

一个是激浪鱼,之所以取这个笔名,是想让自己象激浪鱼一样充满生机,克服困难。她适合当作家,首先记忆力超群,几乎过目不忘,这就具备了作家的基础;从小看的小说很多,当然大都是打发时间,看个热闹。不过人说"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写诗也会诌",人家人间冷暖、事事苍凉全在书中经历过。谈起来对某些事情的看法,小嘴说起来也是巴巴的,一听就知道肚里有货,电视剧也是看个开头就知道结果,那编剧在他面前象个白痴。那位说了,你甭吹了,俺读书也不少,怎么没听过激浪鱼这个名头啊。别急嘛,且听我慢慢道来。